摘要

简里里 《人性皆有裂隙》是豆瓣时间的一个系列音频。此文为我的学习笔记。

人格:稳定的行为模式

e.g. 在任何场合都吹嘘自己。

自恋型人格:需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己的自尊

表现:

  • 希望自己无所不能;
  • 渴求赞美;
  • 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;
  • 亲密关系困难;
  • 好的气质或外貌(迎合社会,高成就感)

感受:

  • 易否定自己,从而导致羞耻感;
  • 嫉妒优于自己的人

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:

  • 弗洛伊德:爱自己–>爱别人 过程受挫。
  • 科恩伯格:父母:“不要成为你自己,成为我需要你成为的样子。你原本的样子让我失望/受威胁/生气/受刺激。成为我希望的样子,这样我就会爱你” – 自恋损伤

深层信念:“我一无是处,不值得被爱。我必须做点什么作为补偿来让我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”

  • 父母潜意识里容易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延伸。而有些孩子聪明听话善于迎合父母。这些孩子成长到某一阶段往往会觉得迷茫。e.g.我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数学,但是我拿了好多奥赛奖。“我为什么在做这样的事情,我并不真的喜欢它”

社会文化的影响:阿德勒,霍妮

  • 比如中国文化:在意别人的评价,面子。

  • e.g.考了什么大学,但没有给爸妈买什么房子的话,会是非常羞耻的一件事。要为整个家甚至整个家族做什么。

防御机制:

  1. Grandiose Defense:“我很优秀,什么东西我都要用最好的。”
  2. Devaluation:贬低优于自己的人,批评自己的人。(川普)
  3. Self-Sufficiency Defense:情感上与他人隔离,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需要别人的评价。
  4. Manic Defense:让自己忙于各种事情,以此避免体验到无价值感。(工作狂)

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自恋者:

  •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。
  • e.g. “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上律师,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变成律师” 孩子不听话也不意味着是背叛父母。

如何与自恋者相处:

  • 明确告诉自恋者“我不是你的,我要做自己的事情”(明确边界)

马良《坦白书》

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,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我内心的软弱,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。我假装无情,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。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,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。

像简里里一样,我也常常因自己身上这种自恋人格的影子挣扎,极易否定自己,要求自己必须做点什么。我大二时某一天,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在拿身边的每一个人来与自己比较,并且总要用自己的长处来获得满足感的时候,我感到非常焦虑--因为我知道我改变不了这个现实,我不会是每个方面都比其他所有人好。而当我逐渐意识到这样的心理机制与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有关时,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在心里责怪着他。

后来,我是怎么改变的呢?感谢那些陪伴过我的人,他/她们让我感受到自己值得被爱。更感谢自己,为了不断认识和接纳自己,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。因体会到认识和接纳的过程自己身上的枷锁被解开的自由感,才想要去“救赎”和我一样的“别人”。那时,写作是我的疏通自己心结的渠道。今日,写作本身于我就是一种意义。而“想要做点什么”的愿望,至今仍伴随着我对于生命的执著。

况且某一天开始,我忽然有些庆幸自己拥有“想要做点什么”的执著。也许是因为终于开始从内心接纳自己了吧

这性格是好是坏,谁说的清?